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

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

誰也不知道唐軍接下來會不會越過什麼地方,或者是繞過山嶺去攻打他們。

當俱蘭城與阿史不來城,碎葉城都成了唐軍手中城池。

此番,又是一戰連克兩城,一直還有些自大且安逸的胡人真的害怕了。

粟特人在俱蘭城的酋長安延偃從地道中逃離,這條地道一直從俱蘭城中,通向了城外。

讓僕從牽來一匹戰馬,安延偃放棄了妻小家人,一路朝着西面逃竄。

當年唐人玄奘從西域來到了這裡,現在的唐軍順着當年玄奘走過的路,殺過來了。

蔥嶺地界內,連通西方的關鍵四座城,碎葉,阿史不來,俱蘭此三座城都在唐軍的控制中,只剩怛邏斯城。

而去馳援俱蘭城與阿史不來城的諸多胡人,也都死在了半道上。

兩人不敢相信的是,唐軍一邊攻打兩座城,竟還能在沿途設伏。

蔥嶺諸國紛紛猜疑,唐軍的兵力哪裡只有一萬人,恐怕有六萬人,十萬人。

蔥嶺的雪山下,薛仁貴正帶着兵馬來到俱蘭城,唐軍正在修繕這裡。

隨着薛仁貴而來的還有一個消息,大食十萬兵馬已到了白水城,距離怛邏斯城只有五日的腳程。

俱蘭城內,衆人的神色都不太好看。

城樓內,婁師德收緊了衣衫,道:“其實這一仗也足夠了,十萬大食人他們養得起嗎?”

狄仁傑拍案道:“不行!不能撤!”

婁師德又勸道:“那是十萬大食人!”

裴行儉擦拭着自己的馬槊道:“這一仗唐軍一定要立威,一定要重創大食人與蔥嶺的元氣,現在大食人都來了,如今退走不僅前功盡棄,他們對伊犁河的襲擾會變本加厲。”

當年天可汗掃平了天山之後,西域與蔥嶺一直都是以伊犁河爲界,伊塞克湖以西是粟特人的地界,伊塞克湖以東是唐人的地界。

白方大聲道:“對!不能這麼算了,我折損了兩千僧兵!”

薛仁貴道:“好!不就是十萬大食人,早晚有一戰,不如現在就打。”

白方咧嘴帶着笑容,一手握拳重重砸在桌上,道:“拿走他們所有的財寶,所有的牲口,把他們的人口全部拉去西域做苦役。”

婁師德眼看是勸不住衆人,將這些事寫在了御史的奏章上,而後也不再去管了。

本來大家都是文官,婁師德本以爲狄仁傑與裴行儉,哪怕是裴炎呢。

這幾個年輕文官應該是以自己這個御史爲首。

哪能想到大唐的年輕文官都這麼好戰,這還是文官嗎?

唐軍在俱蘭城休整了幾日,蔥嶺愈加寒冷,而樑建方帶着一萬大軍也到了俱蘭城內,隨着而來的還有不計其數的糧草,兩萬匹戰馬。

穿着棉衣的唐人不懼寒冷,今年,伊犁河將絕大多數的棉花都留了下來,送去關中的反而不多。

從天山送來了許多棉布,誰又能想到張士貴在後方不主持大局,反倒是帶着數萬西域人,給前軍將士做棉衣。

程咬金大將軍到了蔥嶺的碎葉城之後,就因水土不服生病了,說是病到不能出城。

兩位老將軍一時間都失去了對前軍的指揮。

當樑建方的大軍到了俱蘭城,唐軍在這裡的兵力已有四萬。

四萬唐軍對陣十萬人,壓力倒不這麼大了。

大戰在即的唐軍都在蓄勢待發,準備着大戰。

婁師德正在看着幾個在雪中搬運糧草的胡人。

裴行儉近來心情不錯,他走上城前,道:“婁御史。”

“裴都護吶,你們這些年輕人太好戰了。”

裴行儉走到他身邊,瞧着天地間落下的大雪,笑道:“聽說你不想當御史了?”

婁師德轉了一個身,沒好臉地道:“待歸長安之後,就去辭官。”

裴行儉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如也給你一支兵馬?”

“嗯?”婁師德又蹙眉。

見對方沒有當即拒絕,裴行儉又道:“當初你來安西都護府就說過,你也想當將軍,本就不願意當個御史。”

婁師德撫須遲疑道:“我本就是御史。”

裴行儉遞給他一份奏章,道:“事急從權,前方將領不夠用,我已寫好了,你暫代安西軍的副將在樑建方麾下。”

婁師德拿過奏章遲疑道:“當真?”

裴行儉冷哼道:“不要就算了。”

“要!”婁師德當即拿過奏章,頷首道:“老夫這就讓人快馬送去朝中。”

“你現在不想着退兵了?”

婁師德腰背筆直,擡着下巴神色睥睨,言道:“什麼胡人大食人?殺光他們,某家與裴都護並肩而戰。”

裴行儉爽朗笑道:“哈哈!好,我們讓那十萬大食人埋骨蔥嶺。”

有了婁師德的“叛變”軍中終於一統了意見,大家同仇敵愾一起面對那正在從白水城前往怛邏斯城的大食人。

此刻遙遠的西南方向,吐蕃的西面,蔥嶺的西南,一支大軍剛從東天竺地界離開,一路正在北上前往蔥嶺。

這支大軍是由茹來傑所帶的五千吐蕃兵,一萬天竺兵,一千唐軍還有十位崇文館唐人學子組成。

大軍剛從一片山坳中走出來,正在奔向蔥嶺。

天竺女王抱着一歲大的兒子,也告別了自己的戰象,看着戰象回去之後,她抹去眼淚,又看向懷中的孩子,這是有着唐人容貌的孩子。

王玄策騎馬在豪華的天竺馬車邊上,道:“你可以不來的。”

天竺女王低聲道:“我是你的妻子,唐人的戰爭就是天竺的戰爭。”

蔣師仁策馬在最前方,警惕着四周,出了天竺地界,可能隨時會遇到大食人。

此番大軍是去蔥嶺馳援唐軍的。

天竺女王道:“可惜,唐人在天竺留下的孩子還是不夠多。”

王玄策一陣無言,這位天竺女王鼓勵天竺女子嫁給唐人,與唐人生孩子,這一年也確實有成效。

崇文館也十分贊成這種事,唐人需要擴大,就需要在天下各地留下唐人的種子,不論是從身份還是血脈上,流淌唐人血脈的孩子越多越好。

這一萬天竺兵還是從天竺各國借來的,倒也不擔心中天竺國防備虛弱,曲女城由天竺崇文館主事劉弘業看守着,天竺諸國都不敢動唐人,早就被打怕了。

這一萬天竺兵還是天竺諸國拼湊出來的,可憐的是當年征討阿羅那順,都快將天竺的壯丁殺絕了,如今才勉強從各家拼湊了這支大軍。

天竺女王坐在豪華的馬車內,正哄着孩子睡去。

將來這個孩子就是新的天竺王,應該是一個沒有實權,只有名義的天竺王,並且還要將這個孩子先送去長安,入了唐人的籍之後,恐怕就不會離開長安城。

而天竺與曲女城也都交給崇文館了。

爲了說服天竺女王去長安,王玄策讓蔣師仁娶了十餘個天竺女人,且多數都有了身孕之後,她才答應動身,並且下令向天竺諸國借來了兵馬。

而蔣師仁一心想要剿滅大食,也就答應了。

茹來傑比上一次相見更老邁了,他坐在牛背上,低聲道:“王將軍,你每一次打仗前都要看這卷兵書。”

王玄策收起手中的書卷,道:“我是個愚鈍的人,沒有絕頂了得的兵法。”

在這支隊伍中,也有不少天竺人是騎着牛的,戰馬不夠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茹來傑又道:“王將軍能夠覺得自己愚鈍,當真是難得。”

“聽說你派人去刺殺松贊干布了?”

“沒殺死贊普。”

“末將佩服你的膽略。”

茹來傑又道:“天可汗很英明,他沒有處罰我,贊普如天可汗一樣英明,也沒有處罰我。”

王玄策道:“你竟然一點都臉紅,也不覺得羞愧?”

茹來傑嘆道:“爲了吐蕃的將來,死幾個刺客又算得了什麼。”

“可你還是失敗了,此事之後,我聽說現在吐蕃臣民更加擁護天可汗與松贊干布了。”

茹來傑閉着眼,雙手合十虔誠道:“那正是天可汗與贊普的智慧,智慧一旦到了這等境界,這世間的任何陰謀詭計都無用。”

王玄策笑着指了指他,道:“你應該去長安,去見見我們的陛下。”

茹來傑依舊閉着眼,盤腿坐在牛背上,道:“我會去的。”

其實這支隊伍有些臭烘烘的,因有三千頭牛同行,天竺人與吐蕃人一路上收集着牛糞,晾嗮之後到了夜裡可以點燃,用來取暖。

策馬在前方的蔣師仁趕回來,道:“王將軍,距離蔥嶺地界還有五天路程。”

王玄策道:“每天少休息一個時辰,繼續趕路。”

“喏!”

“報!前方發現大食人蹤跡!”

茹來傑道:“讓我們的吐蕃孩子去殺了他們吧。”

王玄策也不拒絕,而是道:“有勞了。”

蔣師仁道:“我們最好從小勃律國借道前往蔥嶺,路途也能更近一些。”

王玄策頷首道:“也好。”

當天竺兵馬行到小勃律國,小勃律國的國王得知是唐人將領帶着大軍而來,尤其是那位平定天竺的王玄策大將軍,更是用最大的國禮來迎接。

小勃律國的都城,孽多城前。

這位小勃律國的國王戴着圓領帽子,身上戴着華貴的金飾親自出城來迎接大唐的將軍。

王玄策看着小勃律的男男女女穿着漂亮的衣裳,紛紛站在道路的兩側,也沒有下馬。

小勃律王雙手合掌,用生疏的關中話行禮道:“尊敬的王將軍。”

王玄策打量着四周道:“當年玄奘去天竺也是經過這裡的嗎?”

小勃律王張開雙臂,帶着友好的笑容,道:“當年玄奘路過此地,還讓我們修了廟宇,那是一位智慧了得的大師。”

“那你能借我多少兵馬?”

“借?”小勃律王一時間語窒,又道:“兵馬?”

相比王玄策,蔣師仁顯得更兇悍一些,他策馬上前道:“我們要兵馬,糧草!”

小勃律王用胡語與身邊的大臣言語了幾句,得到回覆之後,他又道:“我們可以借給大將軍兵馬。”

王玄策終於有了笑容,道:“借給我們多少兵馬?”

小勃律王伸出兩根手指。

“兩千?”

“兩萬!”

“哈哈!”王玄策忽然發聲大笑,心中未免有了些落差,天竺東拼西湊也才一萬兵馬,小勃律王一口就是兩萬兵馬,當真是天大的好事。

茹來傑道:“當年玄奘途經蔥嶺,記錄了蔥嶺七十二國,其中就有石國,米、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曹國……這些小國,還以爲王將軍知道這些。”

王玄策當然不知道這些,他出使天竺時根本沒有去見過玄奘,也不認識玄奘,更不要說會料到現在的蔥嶺戰事。

在小勃律國滯留了一天,王玄策就帶着小勃律王給的兩萬兵馬與數萬石糧草前往蔥嶺。

茹來傑是個見多識廣的人,他年輕時就曾去過小勃律國,也去過其他小國,因此這段路他很熟悉,他能夠爲唐軍帶路前往蔥嶺。

一路上走着茹來傑也可以詢問當年玄奘在諸多地方留下來的蹤跡,以及各種傳聞。

茹來傑解釋道:“這條從小勃律國進入蔥嶺的古道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很多胡商往來這裡,現在蔥嶺正在大戰,往來這裡的胡商更多了。”

說着話,茹來傑遞給一個胡商一袋鹽,那胡商就遞上一袋胡椒。

這位老人家一路走,用鹽與這裡的胡商交換貨物,就這麼一路吃吃喝喝,甚至還能用鹽換到酒水。

蔥嶺的大雪剛過不久,又下起了凍雨,這場雨十分的冷,唐軍只能在俱蘭城中等着天色轉好。

薛仁貴帶着兵馬回到城中,一路上被凍雨打得睜不開眼,整張臉被凍得青紅。

好不容易坐在火堆邊坐下來,薛仁貴道:“哪裡來的這麼多煤?”

裴行儉吃着羊肉,指了指一旁的慕容順。

這個西域商人的神通廣大令人咋舌,只要是唐軍需要的,他應有盡有,甚至不用唐軍給回報。

慕容順的西域商隊都快鋪滿碎葉城與伊塞克湖的道路上,來來往往正在運送着各種輜重。

慕容順知道薛仁貴很疑惑,便解釋道:“只要唐軍在蔥嶺大勝,往後我的商客都可以來蔥嶺買賣,對他們來說是值得的。”

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213.第213章 旱情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158章 講學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79章 效益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250.第250章 夜釣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45章 冒失舉薦1.第1章 太子殿下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70章 家事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41章 陳倉縣尉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98章 奉命放假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09章 指指點點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536章 成了傳說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520章 戰前第70章 家事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80章 漠北恩怨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101章 東宮爭吵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29.第429章 讓步第113章 班底構成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514章 驚蟄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269.第269章 蘇勖267.第267章 蘇亶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141章 陳倉縣尉197.第197章 叔叔們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第88章 活得明白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207.第207章 演武183.第183章 識大局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337.第337章 “奇觀”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91章 及冠賀禮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