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平息爭端

十二月十八曰,商毅在九江下旨,正式認可黃宗羲所寫的[國會宣言],要求立刻在[中華時報]的頭版刊發全文,同時也在[中華時報]上詳細的解釋國會的作用,向全國宣傳設立國會的重大意義,並且商毅還決定,在以後的國會中的在顯著位置,將[國會宣言]刻石永存。

等旨意傳到達南京之後,內閣成員也都終於鬆了一口氣,雖然說內閣成員都預計到商毅會認可[國會宣言],但畢競還沒有得到商毅的正式確認,誰也不敢說打包票,而現在看來,皇帝果然還是聖明的,而且這一場爭端,也終於可以因爲皇帝的表態,而平息了下來,不致於發展成爲黨爭。而在籌備的國會中,黃宗羲等議員衆人也都無不歡喜,集體對天朝拜,歡呼:“皇上聖明。”

而那些挑起這件事情的官員們碰了一鼻孑灰,心裡也自覺得沒趣,不過商毅的旨意內容只是認可了[國會宣言],但並沒有提到這場爭端,由其是對那些當初反對[國會宣言]的官員,甚致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彷彿這一場爭端根本就不存在一樣。

這也讓不少官員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商毅這是什麼用意,因爲如果按一般的常識,商毅是贊同[國會宣言]的話,那麼就應對那些反對的官員進行打壓,但商毅一方面認可了[國會宣言],另一方面對反對派又不聞不問,不理不睬,這也讓很有些讓人意外。

只有幾位內閣成員清楚,商毅這樣處理的目地,是不希望將事情擴大,一來是那麼反對的官員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政治目地,但在形式上,是符合帝國的制度,這是商毅一向主張的,毎一個人都權力按正常的程序,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果因爲這個就對他們進行打壓,顯然是有違商毅的本意,也打擊了目前帝國相對能夠暢所欲言的輿論環境。而且一但朝廷打壓這一批官員,勢必又將牽扯一大批人進來,還會引發新一輪的爭端,畢竟在支持[國會宣言]的官員中,有不少人也攢着一口氣,只等皇帝的決意公佈之後,就立刻發動反擊,鬥爭也就會升級擴大,國家將陷入內耗當中,因此商毅這樣處理,是最好的方式。

其實商毅最初的想法,確實是想把反對[國會宣言]的官員全部都撤換掉,因爲商毅認爲,這一批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思想守舊,都不堪大用。

但葉瑤瑱及時的將商毅勸阻住,認爲現在帝國纔剛剛建立,不宜有大的波動,有相當一部官員們對商毅的建國思路並不瞭解,因此出現判斷失誤,也是正常,慢慢對他們進行引導也就可以了,而另一部有懷有其他目地的官員,暫時也還成不了大氣候,只要商毅能夠分辯清楚,不吃那一套,也就是了。沒有必要突然的更換大批官員,畢竟換上來一批新手,也未必有這批人好用。

而紫玲瓏也認爲目前帝國確實應該以穩定爲主,而且這一次的行爲,也還沒有到大換班的時候,一但真的對這批官員進行打壓,說不定又有人想趁機混水摸魚,藉機排除異己,企圖上位,因此不如先把這些人都記下來,以後再慢慢找人來取代他們,逐步的完成官員的替換。

聽了兩人的勸告之後,商毅也冷靜了下來,知道兩人的勸說都有道理,治國不同打仗,不能夠搞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式的一刀切,需要的是耐心和謹慎,不能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政治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不是除黑就是白,中間還有許多的中間層色,不是除了對就是錯,絕大多色的政治鬥爭其實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區別,而是各黨派的利益,因此政治除了大原則的問題,更多的是需要互相妥協,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都同樣重要。

就拿這一件事情來說,反對[國會宣言]的人,未必就是反對帝國的制度,更多的是對商毅的思路沒有吃透,是中國傳統的延續,需要用時間來引導;面贊同[國會宣言]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思想進步,也夾雜着不少是有意投商毅所好,進行政治投機,因此絕不能拿單純的對與錯,好與壞給雙方貼標籤。

因此葉瑤瑱和紫玲瓏的意見是對的,在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只要肯定[國會宣言]就行了,表明商毅的態度,但只對事,不對人,不能對雙方進行定性,儘量緩和矛盾,而不是促使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以致於形成黨爭。當然如果這個時候誰還不知趣,還一定要沒完沒了,那麼就對不起了,不管是那一方,都一定要堅決打壓下去,同時也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己經走到頭了。

當然商毅也知道,雖然歷代朝廷都在儘量避免黨爭,但事實上那一朝都不能完全消除得了黨爭,包括在商毅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幾乎在每一個國家都承在着激烈的黨爭,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的民主政治,本質上就是黨爭政治。,只不過由各國的法制都比較建全,政治道徳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加上輿論監督機制也比較完善,因此各國的黨爭,基本都是在一定的規則之內進行,說白了就是各國都給黨爭劃定了一條紅線,而各國的政黨也都自覺不自覺不用去釆動這一條紅線。

因此對於現在的中華帝國來說,要做得並不是消除黨爭,而是逐步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把黨爭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不至於演變成爲了爭權奪利,而做出不顧國家利益,互相拆臺,以至影響到國家正常政治運行的事情來。

而控制黨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國會,也就是爲鬥爭的雙方提供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怎麼拆騰都可以,但絕不能超過這個範圍,這樣鬥爭歸鬥爭,行政歸行政,把政治鬥爭對行政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點。因此國會的建立,也是關係到中華帝國未來的發展進程。

在十二月二十三日, 商毅的一行大隊人馬回到了南京。王夫之等內閣成員也帶領着衆官員在碼頭迎接商毅一行。回到了皇宮之後,商毅也例行公式的招見衆官員,並且接受了衆官員的問侯。衆官員也顯得十分和睦,幾天前的那場爭鬥似乎真的就像沒有發生一樣。畢竟這場爭鬥並沒有充份展開,就被極時的制止住了。商毅當然也向是沒有發過這場爭鬥一樣,提都沒提,君臣互相說了一番套話之後,商毅也宣佈退朝,讓百官散去。

隨後商毅在文華殿招集內閣成員,瞭解近一段時間內,國內發生過的事情。

當然這次也沒有提到這次鬥爭的事情,因爲還有許多國事,要比這次鬥爭重要得多。這時已經到年末,按照帝國的制度,各部門的年終總結,以及下一年的年度計劃都將出臺,由其是內閣也將做出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年度財政報告,第二年的財政預算。這纔是商毅最重視的事情。

其實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帝國在各方面都發展形勢都非常好,最主要的,是體現在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上,在去年一年的時間裡,財政收入達到了五億五千七百二十九萬銀元,拆合成白銀,也就是五千五百多萬兩。返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個數字不反己經超過明朝全盛時期的全國財政收入。就是放在另一時空的清廷,就是在國力最強盛的乾隆年間,每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就在六千五百萬兩白銀左右,而那個時候中國的人口己經接近了四億,而現在雖然帝國沒有進行人口普查,但跟據歷史的記載和本時空的現況,現在中國的人口絕不會超過一億。這也就意味着,如果算人均收入,現在的中國已是乾隆年間的三倍多。

財政收入達到新高,主要的支柱仍然還是商業稅,不僅是對外的貿易,而且中國統一之後,中國的內需量也極大擴大,因此國內的商業量也在迅速擴大,也是財政收入的進一步增漲的主要原因。、

另外,全國統一之後,國土面積也進一步擴大,而且南方的社會經濟也有了極大的恢復,歲賦的來源也進一步擴大,這也是財政收入増漲的重要原因。

而在過去一年時間裡,雖然中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並且又收服蒙古,但總體來說,戰爭的規模已經大大降低了,因此儘量各地恢復社會生產也需要大量資全,但全國的支出也減少了許多,今年的財政盈達到了九千二百三十七萬銀幣,國庫的收入也進一步増加。

其實中華帝國雖然年年征戰,但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明顯的降低,完全都是因爲中華帝國的財政收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勢頭,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帝國能夠戰勝清廷,軍事是一方面,而財力也是另一個重點原因。

而且隨着中國與歐州國家加強了聯繫,並且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開避了通行歐州的新貿易航線,對外的經濟貿易還有擴大的佘地;而在國內完成了全國統一之後,全國各地都恢復了穩定,社會生產也走向正軌之後,歲賦來源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因此帝國的財政收入仍然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43章 提案(下)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7章 名士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31章 碧華軒(上)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35章 開業(二)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2章 李巖入鄂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272章 不解(下)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234章 收尾第147章 穿插第85章 地雷陣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67章 重逢(上)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37章 南方情報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86章 講和(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160章 民心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42章 偵察兵第186章 講和(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57章 登萊巡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