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救鮮

劉芳亮是有意掛帥出征遼東,亦或者是直接走海路率軍馳援朝鮮的。但李來亨自己卻令有別的想法,他並不急於立刻出兵援朝,而是有意坐視東虜佔據朝鮮。

這種奇特的想法,一開始參加政事堂會議的衆多大臣們,還沒有人察覺到。但很快,第二天的會議上,敏銳的方以仁就已經看清楚了李來亨的想法。

原本政事堂會議,請來了包括在京的勳臣大帥劉芳亮、劉體純、陳永福等人,也請來了兵政府、戶政府還有參軍院的要員,一起商討出兵伐遼的具體事務。

但當天子聖駕駕到以後,會上的話題馬上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控制話題方向的就是平章政事方以仁,很突然地,他就開始提起了明朝永樂時期的明越戰爭……

“建文元年,安南國相黎季犛殺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爲帝,並改名胡一元。靖難以後,黎季犛之子胡漢蒼,以權理安南國事的稱號嚮明成祖上表,詭稱陳朝子孫絕滅,自稱是陳朝皇帝之甥,受到羣臣的推戴,請求受封安南國王。

永樂帝不察,竟然真的冊封胡漢蒼爲安南國國王,直到後來陳朝子嗣入明,將胡季犛篡位一事告知了明成祖。

明朝才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五千士兵,護送陳天平回到安南。安南軍隊亦發兵截擊,明軍不敵敗北,成祖聞訊大怒,始興兵南征。

其時明軍水陸並進,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爲開國以來所未有。

明軍南征攻陷升龍、清化以後,即一改從前伐罪弔民、興滅繼絕的說辭,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並以陳氏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爲由,在安南設置了交趾都指揮使司,使其併入中國版圖……”

方以仁所說的這樁明初往事,很快就讓朝臣們心中一驚。畢竟目前朝鮮的形勢,就和永樂朝的安南頗爲相似。

同樣是原來的正統國君被推翻,同樣是天朝要發兵去伐罪弔民、興滅繼絕……

打勝這一仗,難度並不大;但更大的問題是,天子究竟意欲爲何?

羣臣都知道,朱棣後來撕破了爲安南復興社稷的面孔,決心以武力將其吞併。可明軍前後對安南數次用兵,耗費巨大,結果卻是民心不附,深陷其中,最終遭到黎利驅逐,慘遭敗績。

宣宗皇帝繼位以後,鑑於安南戰爭對於明朝國力消耗太大,不得不撤兵,完全放棄了此前多年來的戰果。

李來亨對方太師的話頷首以表贊同,他笑道:

“如果一方不靖,屢勤王師,即便以順軍之強,可朝鮮地處千里之遙,若大順王師爲了恢復朝鮮王室的社稷,屢陷其中,難保不會重蹈明初平安南的覆轍。”

現在擔任戶政府尚書和營田院總裁的是白旺,他也被萬歲請來參加政事堂會議。白旺對李來亨的話很感困惑,直接問道:

“陛下是不欲出兵救朝鮮嗎?”

羣臣之中,少有人像白旺那樣和天子關係親密。畢竟當年竹溪縣時,天子夜投闖營,就是經由李雙喜和白旺兩人的引見。

李雙喜在田牛之變以後,犧牲在了戰場上,其子張玄朗承襲義侯爵位,而且被禮政府規定,世世代代不再降等襲爵,優容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而白旺,這幾年來,長期坐鎮湖廣大後方,在順軍中是有些不顯山不露水了。

但是他幾乎完全一手主導了大順的營田制改革和清田馳禁改革,手上的權柄之大,多數時候卻被人完全忽略。

白旺棄武從文,現在算是文官,身兼戶政府尚書和營田院總裁兩個職務,地位與兵政府尚書兼參軍院總裁的顧君恩相當。

但李來亨,很明顯是對白旺更尊重一些。二人之間不僅僅是君臣,而且更有像劉芳亮那樣的如師如友的感情在。

所以羣臣之中,也只有白旺敢這樣直接地發問。

他乾脆問出:“陛下是欲效仿明成祖,借伐遼存鮮的機會,吞併朝鮮其國嗎?”

白旺的話過於直接,畢竟對於士林輿論來說,弔民伐罪、存人社稷,屬於政治正確,而在對方沒有侵犯中國以前,就突然興兵併吞其地,實屬於興無名之師的暴君舉動了。

將來在史書上,落一個窮兵黷武、殘民以逞的名聲,也不怎麼奇怪。

李來亨哈哈笑了兩聲,他抓住白旺的手臂晃了晃:“老白還是這樣的耿直。”

天子這句話一說,大家算是明白了方太師提出安南之事的緣由了……

看來陛下不是想伐遼救鮮,而是想伐遼吞鮮了……

“朕有些想法,想和諸位大臣們談一談、說一說……燕京,天下之首,而遼東在其側。前明以天下之強,數十年時間卻不能制服遼東。

這都說明了將來我朝如若不能妥善經略,遼東又將成爲亡國之源。

遼東的左右兩翼,一翼爲蒙古,一翼爲朝鮮。蒙古去年已有劉師傅出塞搜套,進行打擊,但這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不能爲我朝子孫後代萬世之基,將來如何永久根除蒙古之患,朕另有方略。

唯獨此朝鮮一翼,今東虜再度興兵盤踞其地,已說明了要害。

朝鮮是小國,朕聽聞其國多山地,民力貧瘠,兵不善戰,卻佔據遼東腹裡要津地方。假使將來又有虜、賊據遼東而興亂,則以朝鮮的微薄國力,即便爲我藩屬附庸,肯定也無法興兵搗其腹裡。

如此,唯有我國親自佔據朝鮮,將它郡縣之,入我版圖,勵精圖治,禮義教化,才能以此鉗制遼東。”

李來亨的話說得已經十分清楚了,圖窮匕見,現在朝鮮雖然不幸遭遇了巨大的災厄。但李來亨完全沒有興兵爲其復國的打算,而是打定主意,效仿朱棣滅安南的做法,趁此機會,假途滅虢也好,表裡比興也好,都要將朝鮮徹底併入中國版圖,恢復漢之四郡。

所以他纔不急着出兵救援朝鮮,而有坐視滿洲人在朝鮮大肆殺戮兩班的意思。

“朕聽聞代善在漢城虜獲朝鮮國君以後,即將清國首都從瀋陽遷到了漢城,並改漢城爲南京。

朝鮮本國的八道兩班貴族,聞訊以後,都大起義兵,四面截擊清軍兵馬,還屢屢遣使來華求援。

剛剛年節時,就有旅鮮華商回國,向龍衣衛稟報,說清軍在平壤坑殺了朝鮮兩班數千人。朝鮮一國衣冠之士,正在滿洲人掃蕩一空。”

===

推薦票請投給宇文的新書《蒸汽後浪》

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十七章 無派第二章 白土崗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一章 李公子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三十六章 流動作戰與根據地的條件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從屋上建瓴水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