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

第167章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方爲李翊行事之風

王朗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鄉說來也巧。正是李翊的封地,郯縣。

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講,李翊算是王朗的宗主。

縱使王朗是徐州舊臣,李翊的前輩,也沒法在李翊面前擺譜。

“王公請上座。”

與王朗預想的不同,李翊並沒有太大的架子,直接便邀請他入座了。

王朗謝過,開門見山道:

“想必君侯已知朗此來之意,今豫章有倒懸之急,百姓有累卵之危。”

“我聞君侯受劉將軍重託,總督淮南軍務。”

“現在只有君侯能救豫章。”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說道,“今豫章太守華歆華子魚,願舉城獻予君侯,爲徐州蔭庇。”

“從此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是一套標準的政治話術。

說的比唱的好聽,先把你的兵馬忽悠過來再說。

李翊保持了一個政客的冷靜,澹澹說道:

“不瞞王公,劉將軍付我以淮南軍政大事。”

“今豫章遠在揚州西土,我實不欲出兵干涉。”

這……

王朗沒想到李翊會拒絕的如此果斷。

正當犯難之際,李翊卻又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若是華府君真希望我來保全豫章也不是不可以。”

“願聞!”

王朗連忙追問道。

“我派人前去協助華府君處理豫章軍政,之後豫章軍國大事,俱要先與我徐州大員相商。”

“未審王公尊意如何?”

王朗一凜,明白了李翊的意思。

說是協助華歆處理豫章軍務,不就是想讓華歆把豫章的軍政大權交出來吧。

李翊不想親自下場,摻和豫章事務,尤其還涉及到劉表與孫策之間的戰事。

但如果能夠派人接管,採取自治。

那麼即便將來保不住了,對徐州也沒什麼損失。

何況,李翊的戰略目光放得長遠,江南之地,早晚是要收的。

既然如此,正好拿豫章一地做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李翊籌劃了很久,但一直不太好明試。

因爲不論是徐州還是淮南,都是重點發展的地方。

時間緊迫,亂來不得。

李翊爲了求穩,就不在淮南、徐州採取實驗。

而豫章不同,這裡是瘴地,人口本來就少。

派人前去接管,然後自治。

不管最後實驗失敗與否,都於徐州損害不大。

若能成功,將來也有個借鑑。

“……怎麼樣?王公考慮的如何。”

見王朗沉默不言,李翊再次出聲詢問。

一旁的侍從大聲說道:

“汝可速速決斷,郯侯日理萬機,哪有功夫專伺候你一個?”

王朗皺起眉,暗想他與華歆本就不是貪圖權貴之人。

向河南求助,本就是爲了站隊,好得以在亂世之中明哲保身罷了。

既然李翊肯派人來接管豫章的爛攤子,又有什麼不妥呢?

“若君侯果真願派人來豫章,我想華府君必無相拒之理。”

王朗開口說道,“饒是如此,君侯也該遣軍士前來駐紮。”

言外之意,王朗希望李翊多多少少派點兵過來。

他們也好求個心安。

畢竟豫章國小民弱,來找徐州就是尋求庇護的。

“……嗯,該當如此。”

“我會從淮南調一千精兵,前往豫章駐守。”

一千人……

王朗皺起眉,暗歎有總比沒有好。

一千的精兵,主要起到一個威懾作用,因爲代表著徐州親自下場。

這對李翊而言,養一千人在豫章是可以接受的支出。

再多就不行了。

劉繇死後,他的部衆其實是自己歸屬到了華歆麾下。

因爲華歆本身名望就高,又愛民如子,很受推崇。

所以當劉繇部衆歸附華歆之後,華歆手上其實已有萬餘部隊了。

但華歆將他們遣散了大半。

一是因爲華歆沒有割據之志,二是因爲豫章太窮了,華歆根本養不起。

如果李翊派兵前去駐守豫章,那駐守多少人,淮安方面就得出多少錢糧。

秉著貴精不貴量的原則,李翊只打算派一千人前去駐守。

“未知君侯打算派誰前去豫章?”王朗再問。

李翊站起身來,目光逡巡一圈,隨後也不問衆人意見,直接點名道:

“子義,便由你去豫章,協助華府君督管豫章軍政。”

太史慈在衆人之中被李翊點到名號,有些詫異。

連忙站起身來,拱手道:

“是,謹遵君侯軍令!”

或有人在旁側諫言道:

“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

“若使其督豫章軍政,恐誤大事。”

李翊背著手,沉聲說道:

“不然,我以爲子義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可以付與大事。”

又看向太史慈道,“子義覺得呢?”

被問及自己的意見,太史慈連忙跪拜道:

“此誠慈本心所望也!”

士爲知己者死,太史慈立下的志向,便是要帶七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如今他認爲他的機會來了。

嗯……

見太史慈這麼有精氣神,李翊也更加放心,又道:

“龍欲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

“適才我已許諾王公,派一千人前去駐守豫章。”

“子義此去當視豫章子民親附之否,至於手下之兵,宜將多少,卿可自由意。”

言外之意,太史慈可以自行決定帶多少人。

在場諸人,無不暗自感慨李翊的人格魅力。

在大夥兒都不看好太史慈的情況下,卻願意乾綱獨斷,給予其絕對信任。

彷彿在說,拿上我的符節,去地方赴任,等辦好了再回來見我。

這種信任感,是古代所有士人追求的。

щшш◆TтkΛ n◆C○

太史慈躬身答道:

“君侯立在志事,今劉繇喪亡,尚不知華子魚待遇如何。”

“其故復部曲復依何從,慈竊以爲可往來召去。”

“部曲樂來者便與俱來,不樂來者且安慰之。”

“待慈到後,再觀華子魚牧御方規如何。”

“故所將之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足矣。”

太史慈回絕了李翊的好意,認爲不需要單獨從淮南派兵來。

他只需帶數十個隨從,有信心收復豫章部曲,納爲己用。

即用豫章人治理豫章人,豫章兵保衛豫章土。

此舉無疑能幫李翊省去一個大麻煩。

畢竟遙養一支千人部曲,所費糧餉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若太史慈果真能用豫章養好豫章部曲,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子義可要想清楚了,豫章遠在瘴地,來往交通並不方便。”

“若有事急,淮南未必能救。”

豫章之地多沼澤、山川、湖泊,往來交流何不方便。

如果出了什麼事兒,淮南方面是何難第一時間去救的。

也就說,太史慈去了,就得完全靠自己了。

李翊現在是給太史慈選擇,看他需要什麼,然後儘可能一次性地給他滿足了。

不然等他到了豫章,再向索要什麼,可就不好給了。

但太史慈卻顯得很自信:

“君侯有桓文之量,古人云,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

“慈既受重託,怎敢相負?”

“況揚州新破,士卒離心,難複合聚。”

“只宜宣示恩慧,安其心,並其衆,然後息兵可也。”

太史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歷史上的他也算半個諸侯。

在海昏壓制荊州劉磐的侵擾,使之絕跡不復爲寇。

李翊正是覺得太史慈有一州之才,把他放在徐州終是屈才了,纔打算派他出去歷練歷練。

“有子義這番話,豫章之事,我便可放心交予卿了。”

話落,一隻手伸向王朗。

王朗初不解其意,倒是龐統察言觀色,趕忙將王朗所帶來的圖書獻上。

王朗這才明白,李翊是要看豫章的賦稅、官員名單。

在看的同時,王朗在一旁說好話道:

“這些都是從府衙裡取出來的圖書文獻。”

“豫章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皆有記載。”

這時想表明他們豫章的誠意,主打一個真誠。

希望李翊不要拋棄他們。

李翊一邊翻看圖文,一邊說道:

“這豫章戶口數怎麼對不上?”

“哪裡對不上?”

王朗身子一緊,顫聲問。

“……呵呵,都對不上。”

李翊將書劄闔上,遞給一旁的龐統。

按《後漢書》記載,東吳所在地區的人口有900多萬。

但晉國滅亡孫吳時得到其賦役圖冊,卻只有230萬人。

這中間消失的人口,自然與當地的世家大族脫不開關係。

有很多佃戶,爲了躲避徭役賦稅,會自願爲奴。

而奴是不算入戶籍的,自然不用服徭役和交稅。

這就使得世家大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隱藏了大量人口,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從而導致漢末出現了大量的隱戶。

這些隱戶只享受物質基礎,而不承擔社會責任,嚴重拖累國家的正常運轉。

三國時期,隱戶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東吳。

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沒有。

包括李翊所在的徐州同樣如此。

李翊初據徐州之時,外憂內患,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而如今更是要面臨即將南下的袁神。

所以他哪裡敢現在去折騰土地,觸碰世族最核心的利益?

但徐州暫時不處理這些問題,不代表不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初步的嘗試。

這個實驗的地方,最好是離徐州遠一點,不要使徐州承擔失敗的後果。

若是成功了,也能從中吸取經驗。

李翊背著手,目光掃過衆人,淡然道:

“目今天下田地,越半數於高門貴族,剩餘半數在士人豪族手中。”

“平頭百姓並無寸縷立錐之地。”

“故善者餓殍遍野,易子互食,苟全性命於亂世。”

“惡者保山爲寇,嘯聚山林,劫掠民戶,殺人放火。”

“在座諸位,想必鄉里也都或多會少遭遇過盜匪罷?”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沉默不能言。

李翊的話還在繼續,幽幽嘆道:

“人生在世,常有諸多災禍,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又何必同類相殘,乃至以此爲樂?”

李翊再次發出靈魂拷問。

“依翊淺見,每有盜賊蜂起,便說百姓飽受苦難、求活無門,方纔淪爲盜匪。”

“可一旦爲盜,卻良知盡失,再加苦難於他人。”

“如此便有更多百姓難以求生,轉而繼續爲盜。”

“如此往復,天下匪寇豈能斷絕乎?”

衆人面面相覷,俱認真聆聽李翊的教誨。

王朗由是感動,他初見李翊年少,還不覺此子有甚才學。

如今只聽他三言兩語,竟一針見血指出亂世之根源,如此見識,無怪有今日之才名。

王朗常常譏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的人。

所以他經常用自己的財物賙濟他人之困急。

可現在看來,他這點胸懷於亂世之民又有何大益呢?

“百姓幾無隔夜之糧,朱門豪族卻可使田連阡陌,盡佔膏腴之地。”

“鐘鳴鼎食,驕奢淫逸,尤以田籍之事爲惡。”

“此輩最是可恨,天下之財已得其二,尤于田賦使滑,此合公道否?”

此話一出,在場已有不少官員如坐鍼氈,出汗如漿了。

但面上神情仍作鎮定。

他們之中,府上也有不少田產,所養之民是爲奴,當然不算盡戶口中來。

聽李翊這意思,不會是要拿他們開刀吧?

李翊彎脣一笑,“諸位倒也不必緊張,我封爵縣侯,享郯縣食邑三千戶,手中豈無田產耶。”

言外之意,不會拿你們開刀。

畢竟自己也有田產,真拿你們開刀,就是自己刀自己?

衆人如釋重負,顫微著起身,拱手道:

“君侯之言,振聾發聵,發人深省!”曹豹率先跪伏於地:

“君侯所言甚是,衆生皆苦,吾輩亦有責救民於水火,保全蒼生。”

“豹願爲表率,將府上田地,獻予州府!”

衆官員睨了一眼曹豹,暗罵你小子倒是會察言觀色,拍得一手馬屁。

人李翊還沒說要收繳田地呢,你倒先冒出來邀功。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誰都明白曹豹肯定不會捐出全部田產。

只是交了一部分出來,於他而言只是略有損失。

但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自然給李翊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在下也願獻出府上田產,爲君侯盡一點綿薄之力!”

“在下附議!”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在下附議……!”

一時間,好好的聚會突然變成了獻田產的活動。

大夥兒都明白,與其等哪天李翊下刀,不如先主動交出來。

現在交,絕對是數目最少的。

真等到李翊要主動度田排查的時候,那恐怕交的田地就不是這個數目了。

王朗將這一幕盡收入眼底,更加佩服李翊的政治手腕。

只是言語略微敲打,便將這幫縱橫徐州官場多年的老油條,收拾的服服帖帖。

好手段,好手腕吶……

王朗兀自感慨自己當了這麼多年的官,竟不如一個後輩手段強硬,實在自慚形穢。

李翊見衆人紛紛獻田產表忠心,當即也拱手道:

“諸位可真是劉將軍的肱骨忠臣吶,回頭我定會在劉將軍面前,爲諸位一一表功。”

官場之事,就是要恩威並施。

敲打不能太猛,一定要適度。

現在能讓他們主動獻出一部分田產,已是最好的結局了。

要是再激進一點兒,整個徐州都要人心不寧。

這顯然不是李翊想要看到的結果。

要知道,這些官員是統治階級,是上位者,是既得利益者。

想直接剝奪他們的權益,是不現實的。

“子義,你可明白我要你在豫章做什麼了嗎?”

李翊單獨找到太史慈問道。

太史慈頷首,道,“君侯是希望我在豫章度田嗎?”

“正是如此……”

李翊點了點頭。

度田就是清查人們佔有田地數量和戶口、年紀,以限制豪強大家兼併土地和奴役人口。

同時便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

不過許多大地主都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的。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

你上去要動這些豪強地主的蛋糕,他們百分之一百會隱瞞田地和依附於他們的人口,以反對清查。

許多地方官吏,都懼怕他們的威勢,或收受賄賂,相互勾結。

以任憑地主豪強的謊報。

再嚴重一點兒,他們便會主動聯合起來,以武裝力量來進行反抗。

“今天下墾田多不以實,戶口年紀互有增減。”

“我要你到豫章後,整頓賦役制度,安定社會秩序,以鞏固豫章的政權穩定。”

李翊正式向太史慈提出要求。

“只是當地豪強失馭,起塢壁,繕甲兵。”

“集結宗族賓客,招納依附流民,以抗官府。”

“故此事行之甚難。”

歷史上,劉秀定國之後,就開展了大規模的度田。

很多人說劉秀度田失敗,差點被趕下皇位。

但從結果上來看,劉秀確實是沉重打擊到了豪強大姓。

解決了兩漢之際戶口田畝不實的問題,爲後來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必備的基礎條件。

不過,劉秀的度田運動確實非常不容易,在全國範圍內激起了大量的叛亂。

好在劉秀當時已經坐穩了皇位,並且沒有徹底和地主豪強撕破臉皮。

而是雙方互相妥協。

豪強大姓讓出一部分政治經濟利益,劉秀則讓皇權與地方勢力之間歸於平衡。

大家都不希望用過多的殺戮來造成社會動亂。

之前說過,豪強地主最怕的就是亂世。

因爲亂世有槍就是草頭王,損害的是他們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度田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社會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事的流動。

土地兼併現象依然會接著出現,從而引起新的社會問題。

荀攸這時走了過來,勸諫李翊道:

“君侯,度田並非一時之策。”

“只恐政令尚未傳至地方,便受千夫所指。”

“屆時人亡政息,乃至人未亡,政已息。”

“還請君侯三思。”

李翊一頷首,牽脣笑道:

“公達來的正好,適才徐州諸官員多有獻田之輩。”

“事後衆人可對我這個‘惡人’有甚微詞?”

荀攸聞言有些惶恐,連忙道:

“君侯莫要如此說,我等豈敢?”

話落,又望一眼李翊的神色,見之未有變化。

乃嘆了口氣,這才說實話。

“衆人嘴上雖不言,然以我觀之,怕是多有不快……”

說白了,很多人希望利益再分配,只是因爲他不是既得利益者。

而既得利益者,又有幾個是願意無償讓出自己的利益來的?

“我亦知此事甚難,故今日權做試探。”

“早叫子義於豫章,初步嘗試。”

“不論成功與否,於我徐州皆是無害。”

“事若濟,有利於徐州之後嘗試度田。”

“事若不就,損豫章一地而已。”

這便是李翊打算採取的實驗。

正好豫章算不得多富裕,太史慈可以放開手來幹。

真要是玩砸了,趕緊切割也來得及。

總之,總是要有人嘗試的。

即便李翊不做,之後也會有人做,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既然如此,爲什麼不能是我來做?

難得來一趟,總要不留遺憾纔是。

“……好罷,既然君侯想做此嘗試,攸願代爲分憂。”

“……哈哈,公達有此心,再好不過,那便來幫我一同擬定律令罷。”

於是,李翊便帶上荀攸,草擬了一個基本的律令。

讓太史慈帶去,在豫章進行初步的嘗試。

“子義此去,有便宜行事之權。”

“凡官員任命,生殺予奪可自行決定。”

李翊唯恐律令於太史慈掣肘,又讓他放開手去做。

不論如何,徐州方面會對他的工作全力支持。

若實在做不好失敗了,該棄就棄,不必強求。

李翊又對太史慈叮囑多項事務,才準備遣他離去。

當此時,又有一使到。

乃是丹陽太守袁胤送過來的文書。

書中談及到了丹陽的山越問題。

李翊希望袁胤在兩年內爲徐州籌集不下一萬人的丹陽兵。

這些健兒悍勇不畏死,非常適合拉到前線去肉搏拚刀子。

不過,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籌集這麼多的人。

那就得從當地的山越人中下手。

儘管李翊已經告訴了袁胤,可以通過採取搶收麥子的方式,來威服山越民衆。

但袁胤信中仍舊錶示,實際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希望李翊增派人手過去幫忙。

他一面要安撫袁術舊臣,一面要幫淮南壓制山越,的確是忙得焦頭爛額。

“君侯,袁府君信中怎麼說?”

龐統關心地問道。

關於清繳山越的計策,主要就是他獻的。

所以龐統最爲關心。

“袁胤提到了工作上的困難,希望我派人過去幫襯一二。”

說著,李翊將文書遞給龐統,又問一旁的荀攸說道:

“公達,你對江南山越有何看法?”

嗯……

荀攸微一沉吟,道:

“山越之民多爲越族後代,以血緣爲紐帶,組宗族宗部,盤踞百年。”

“若要在兩年之內,將之鎮撫,少說要三萬勁卒。”

“若要在兩年之內,將之剿滅,至少要十萬之衆吶……”

荀攸說出了自己心中估算的數目。

顯然,不論是李翊還是徐州,都不可能爲了山越問題,投入十萬的兵力進去。

吳國爲了鎮撫山越,都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一代人剿完,二代人剿。

以至於還培養出了大量新生代將領。

“這樣吧!”

李翊一拍手,“子義既然要去豫章,順道也要路過丹陽。”

“你便與文向同去丹陽,先輔其鎮撫山越,然後再去豫章那邊赴任。”

李翊打算派遣太史慈與徐盛先去丹陽幫袁胤鎮撫山越,之後太史慈再去豫章處理軍政。

“……喏。”

太史慈一拱手,話鋒又轉道,“只是若不早早去豫章那邊,只恐華歆見疑,反投劉表或者孫策。”

李翊笑著搖了搖頭,“我先使人發書回去,孫策、劉表知我干預豫章之事,必不敢輕動。”

“子義可以放心在丹陽剿賊,時間上來得及。”

孫策與劉表矛盾激發,戰事不可避免,現在誰敢得罪第三家?

何況豫章歸屬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爛帳。

只要不被對方得到,兩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說間,忽有一使到。

“君侯,潁川使者來了。”

李翊聞言,彎脣笑道:

“……呵呵,今個兒是個什麼日子,怎的大夥全都聚在一起來了?”

“快請!”

既是共戰的盟友,李翊當然要親自接見。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出使徐州的山陽滿伯寧。

那時,正是他出面與徐州談判。

這次曹操又派他來,也不知是所爲何事。

“滿使久違了。”

李翊見著滿寵,向他作揖一禮。

滿寵當即回禮道,“君侯風采依舊,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

李翊即將滿寵請入驛館,問明來意。

滿寵正色說道,“此乃軍國大事,未問劉將軍在何處?”

李翊答道,“軍國大事先由我問,若果真是要緊之事,翊自會通稟劉將軍。”

若是旁人說這話,滿寵或許不信。

但如果是李翊說這話,滿寵不得不信。

劉備對李翊的信任,是衆人皆知的。

“……也罷,那就先與君侯說。”

滿寵看了一眼四周。

李翊會意,揮了揮手,示意左右侍從退下。

“眼下更無六耳,滿使有何大事相商,直言無妨。”

嗯……

滿寵這才緩緩開口:

“寵此來,是奉曹公之命,商議河北之事的。”

這在李翊預料之中。

若是尋常小事,曹操只派遣一名普通使者來便好。

這次直接把滿寵給派來了,說明肯定是有要緊之事。

“君侯可知,袁本初已打算與公孫瓚議和了?”

什麼!?

饒是心裡已有準備,但李翊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是頗感震驚。

這跟李翊接收到的情報不同。

之前許攸明明說,袁紹打算在明年出征公孫瓚。

怎麼曹操這邊的人,卻說兩家要議和了。

到底哪個說的是真的?

這事兒可一點馬虎不得。

因爲河北的戰與停,直接關係到河南的軍略決策。

“……消息屬實否?”

李翊正色問道。

滿寵眉目坦然,啓脣更是直接了當:

“這種大事,可得戲言乎?”

……

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18章 劉備:老李,你要老婆不要?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