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情可憫

從陽筠進門起,姜華便藉着換熱茶躲了出去,一來方便他二人說話,二來,他自己也有事需要想想清楚。

太子殿下的脾氣姜華十分了解,恐怕不能容他再在身邊了。

姜華覺得自己沒錯。

他本就是皇后身邊服侍的,因太子移居東宮,他纔跟着出來,對皇后錢氏的主僕之情從來都在。

後來看着太子慢慢成長,太子的喜怒哀樂都有姜華陪着一起,他愈發體會到太子的不易,因此爲太子勞心勞力,毫無怨言。

除了妥善安排衣食住行,連朝爭的煩心事姜華也能私下議論兩句,久而久之,姜華對太子的誠意超過了其對皇后的忠心。

也因如此,他瞞下了尚未圓房一節,不想害了陽筠性命,令殿下過得辛苦。

可是陽筠畢竟無用,在太子大業上沒什麼助力——不過在百姓中有些名望而已,在朝局變幻中不拖後腿就不錯了。

殿下從未如此在意哪個,從送焦尾琴起,眼看着太子在八鳳殿門口數次徘徊,姜華覺得太子有了軟肋。

他想太子做個千古帝王,不想他被人拿捏。

衛良娣往外遞消息之前,姜華已把太子動心的事告訴了皇后錢氏。錢氏原本大怒,對陽筠欲除之而後快,及發現衛氏也十分在意陽筠,這才罷了手。

姜華不懂錢氏的諸多想法,但他相信,陽筠遲早要被錢氏女替換掉。

直到武承肅要替陽筱謀門好親事,姜華才又坐不住了。

他知道拉攏一個擅長帶兵的王爺對未來的天子來說有多重要,只是把寶押在才冒頭的武承思身上未免太過冒險。

寧可無視其勃勃野心,相信不倒的錢氏一族,姜華也不能任太子謀劃,由着太子費勁替陽筠打算。

太子殿下這是在拿自己的基業賭,換陽筠的通天大路。

姜華便拿自己的性命去賭,把太子的打算告訴了錢氏;而錢氏爲了孃家,把事情告訴了武嶽。

武嶽的心思則簡單很多,天下以後必然是兒子的,只是在他活着的時候,不允許任何人有能力和他分庭抗禮。

衆人爲着各自的心思,硬是弄出一個武承訓來。

陽筠委婉提起中秋宴寧王的反常。

“我瞧着寧王叔一言不發,陛下也視而不見,還以爲是我多心,如今看來竟蹊蹺得很,也不知是否與親事有關。”

“寧王叔平日話最多,且時常不分場合,該說的,不該說的,統統說得出口。”武承肅略皺眉,“那日|我也納悶,當時以爲或許他府中有事,如今看來確實古怪。”

陽筠抿了抿嘴脣,試探問道:

“只是不知寧王叔悶悶不樂,究竟是因他其實不滿意筱兒,卻於彼時已得了皇命,還是求筱兒爲媳被父皇拒絕,可有望查清楚麼?”

“查清倒也不難,不過需要些時日。”武承肅低頭思忖半天,緩緩搖頭道,“按說不會因爲對婚事不滿。若父皇早與寧王叔談及此事,不會等着我要提承思,才忽然拿承訓擋着。”

陽筠略一想也覺得有理,但還是心中難安。

見陽筠鎖着眉,武承肅柔聲安慰道:

“恐怕還是寧王叔自己有甚不如意,父皇當時只能對其視而不見,後正巧碰上此事,便打了承訓的主意,權當彌補了寧王叔,能將一箭落雙鵰,何樂而不爲呢?”

武承肅說着,又提起告密之人。

陽筠心中有數,雖怨姜華多事,卻不得不佩服其忠腸,唯恐武承肅處置不當,傷了身邊服侍的心,再三勸說後,武承肅才答應暫不打發姜華。

他也知姜華忠心,只是不能容忍其蔑視太子妃,更不能容忍自己身邊的人吃裡扒外,即便另一邊是自己的母后。

既然跟了他,只需要效忠便是,需要的時候出出主意,畢竟旁觀者清,不需要的時候,好好服侍着也就罷了。

他容不下一個僕人自以爲是,質疑他的決定不說,還擅自行動。

姜華的眼光只在朝局,不在天下。

武承肅提議陽筱與武承思聯姻,其實有三分冒險是爲陽筠,另外七分可都是爲自己打算的。

他需要錢氏一族作支撐,卻不想跟父親一樣,永遠被妻族鉗制。他又需要兵權穩當,外姓人帶兵固然不可,同宗的王爺沒有更牢固的關係,他也信不過。從長遠看,扶植陽筠本是好事。

然而武承肅不得不承認,陽筠的話也有道理——陽筠講“過可議,情可憫”,說姜華無論是用心還是結果,均無甚錯處。

錯只是他擅動而已。

武承肅果真暫時按下此事。

姜華忐忑半日,卻不見太子有何舉動。

他早做好了一切準備,或罰或遣,姜華也都不後悔,沒想到殿下什麼都沒說。

晚膳後,崇文館裡,依舊只有武承肅和姜華。武承肅把陽筠求情的事說了,姜華面色微動,口中謝恩。

武承肅見了皺眉。

次日,武承肅便以“試探無果”爲藉口回了武嶽。

“太子妃倒沒說不可,只是說二王主從小舞刀弄槍,高陽國主一直想給她尋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夫婿。”武承肅一臉坦然,畢竟這是事實,“兒臣以爲,承訓怕不能合高陽國主之意罷。”

豈料武嶽哈哈一笑,道:

“非要帶兵打仗,承思倒是個好的,只是畢竟不是世子,配不上人家二王主!”

不等太子提議人選,武嶽先把武承思否了,又繼續道:

“你寧王叔平日看着不求上進,年輕時倒也領過兵,打過大大小小十數場勝仗。承訓如今只是礙着世子的身份,不好學人家領兵上陣罷了,家學淵源可是有的!”

武承肅只能沉默:他總不能說世子出身的武承訓,不如一個只有公子身份的堂弟吧?

武嶽也不拖延,大手一揮,道:

“這事就這麼定了,成與不成總要試試。依朕看,你寧王叔倒有十分誠意,親自來求朕數次,斷不會虧待了二王主的!”

見武嶽分明早有主意,不過走個過場,還先出言把自己的話堵死,武承肅心知此事確不簡單。

恐怕寧王根本沒看上陽筱。

而武承訓從不忤逆父親,陽筱若真的嫁入寧王府,想要安身立命,自己的夫君是指望不上的。

至於寧王妃,實是個再平庸不過的人,武承訓的性子倒有五分像她。

他只盼着陽曦不答應便好。

武嶽行動很快,沒幾日便派了重臣去高陽求親。

大約過了一月有餘,求親使到了高陽,遞交了國書。

陽曦看着那國書,氣得幾乎要昇天。

第二五四回 甕中鱉第三二六回 父母心第三回 白紵舞第三二四回 將死言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一七一回 憐同命第一六四回 傷手足第六十四回 失心瘋第二二六回 尋底裡第七十五回 意外事第二三九回 閉門羹第二九三回 生嫌隙第百拾一回 怨悲歡第一零五回 除夕夜第二四六回 寒徹骨第二六八回 勤探問第十八回 太子妃第十三回 推八字第三零七回 計誅心第二零八回 窺天機第二四一回 序尊卑第二一五回 猶在目第一六一回 無處訴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二六五回 傷心人第一九五回 莫輕賤第二十五回 染風寒第二十五回 染風寒第一二五回 痼難痊第六十二回 語驚人第二一四回 憶驚心第一六一回 無處訴第三十九回 延芳殿第七十八回 情可憫第二十五回 染風寒第一九六回 洞房夜第三四七回 吝同歸第八十四回 有所悟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一二零回 望有功第一二零回 望有功第一二三回 得其所第四十回 楚奉儀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一四零回 風可辨第二九七回 不勝煩第三四六回 憶舊盟第二二三回 心有虧第三三五回 醉沙場第二零六回 追舊事第一四四回 淺談兵第四十二回 長遠計第三三九回 近眉睫第一五一回 力未逮(二更)第一三六回 神不寧第二八九回 心膽吊第四十八回 步步錯第三二二回 麗正殿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二零五回 畫中話(三更)第二十六回 慶生樂第三零七回 計誅心第二十五回 染風寒第二四七回 欲語難第二四六回 寒徹骨第九回 喜登門第一百回 詢表字第二七四回 誠可鑑第十八回 太子妃第三三三回 英魂銷第四十二回 長遠計第三零二回 非常事第一五四回 染心疾第二七六回 糊塗人第二八一回 恨失足第三零一回 分明語第一六二回 解語花(二更)第一七四回 觀爲先第二七九回 通羅織第三五一回 尾聲(上)第一六二回 解語花(二更)第一七四回 觀爲先第七十二回 以誠待第二四七回 欲語難第一六八回 牽一髮第二零一回 金蘭契第二三二回 聞噩耗第百拾一回 怨悲歡第一八四回 昔難追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一二八回 現高明第一二三回 得其所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二百回 手足親第二四七回 欲語難第一七六回 諱不言第一一三回 石砸腳(三更)第三一二回 哀滿腹第二一零回 衍腌臢(三更)